翻页   夜间
墨兮文学 > 死后千年,我成了国运之神 > 第四十章:民心可用
 
  
三月初九,谷雨。
阳春三月,当正当是开垦耕地的农忙时节。
整个咸州,却因百年难遇的大旱,田地荒芜。
既然无法务农,受到赈济的劳动力也被解放出来,开始着手于汉国的各项建设。
不同于以往服劳役时的哀声载道,在村正的组织下,百姓们都显得极为积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天下百姓,便是如此朴素。
在安排好家中事情过后,刘三郎在父亲刘老汉的千叮万嘱下,与村里的十几个壮汉,一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村正昨日带来消息,朝廷征发劳役。
刘家村之人,被调派到了京城,说是开挖水库。
与往常不同,此次劳役,一切开支,将由朝廷负责。
这种事情,莫说是在汉国,这是大汉千年来也没有过的好事。
不论劳役还是戎兵役,对于百姓来说,都是如上税一般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除了正式服役期间,往来履行服役的开支,需得青壮自行负责。
若不服役,当以逃役罪论处。
逃役罪,等同于逃兵,最终的结果,便是罚做奴隶。
想要摆脱每年的服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获得爵位。
这不光是在大汉,整个天下,皆是如此。
若是成了士大夫,这些服役,自然也就没有了。
刘家村,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村,户不过二十。
村里大多都是老弱,青壮并无多少,此次村中摊派十人,最后一同响应劳役的,竟有十五人。
国家有难,大家当共赴之!
由于此次赈济,百姓们对大汉的归属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刘家村人,亦是如此。
例如那王家二郎,本抽丁没有抽到他,却被自家婆娘一脚踢出家门。
“田间又无活可干,圣君如此体恤我等百姓,大丈夫当思报国!”
后半句是村里一教书先生所说,被村民们牢记于心。
如今大汉暂不募兵,我等丈夫,便出把力气,为圣君做点什么。
更何况,那村正说了,那水库沟渠也好,各县城墙也罢,修来终究能够恩泽到他们。
有了水库沟渠,便可旱涝保收,有了那坚固城墙,便可抵御外敌,护我家园。
刘三郎和王二郎二人,在刘家村青壮中,颇有声望,于是理所应当地成了领头。
十年来,尽管有乌桓人威胁,但作为朝廷“弃民”,很久没有服过劳役的刘家村汉子们,还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地方。
“三郎,你看前面有一伙儿人。”
出刘家村十五里地,天渐渐黑了下来,刘三郎准备找个过夜的地方,让大伙休息。
天色灰蒙间,王二郎皱着眼睛,却是发现了一伙人。
刘三郎感叹一声这家伙的眼力真好,这么晚了还能看那么远,随后让大家戒备起来。
不曾想那伙人似乎是发现了他们,像这边靠了过来。
“三郎,不会是遇见贼寇了吧?”王二郎有些担忧地问道。
闻言,刘三郎摇摇头:“兴许不是,贼寇也看不起咱们那点东西。”
这话说出来刘三郎自己都不信,这年头连一碗饭都要抢,更何况他们身上带着好几日的干粮。
若不是圣君赈济,他和村里的几个汉子,都打算纠集起来,行那盗匪之事。
“前方不知是哪里来的朋友?在下支县刘三,奉朝廷号令,前往京畿服役。”
刘三郎见那帮人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连忙喊了一句。
看起来那边人要少一些,就算打起来自己这边也不会吃亏。
能避免打起来,总是好的。
听到刘三郎喊话,那几人停了下来。
却听一人回话道:“兄弟既是汉国人,能否带我等一程?”
“若只是带路,举手之劳,还不知兄弟名号?”
刘三郎依然警惕十足。
“不瞒刘兄弟,我等是从辽国逃来的劳役,听汉国圣君赈济天下,便来汉国讨口饭吃。”
原来是奔着赈济粮来的,圣君之名,竟是连辽人都知晓了么?
我大汉圣君,节衣缩食,赈济百姓。
那辽国的王,却连本国劳役的口粮都无法保证。
“既是投奔我汉国,我等自当尽地主之谊。”
招呼了一下众人,刘三郎带着众人前往碰面。
这伙辽人共有七个,却只有三个青壮,其他几个,有两个半大孩子,两个六十多岁的老者。
那跟自己对话之人,便是那两位老者中的一人。
见对方这等组成,刘三郎也放下了警惕,自己这边尽是青壮,人还多出一倍。
这些辽人要真有祸心,他也有信心应对。
“原本还怕汉国赈济有假,看到你等的气色,倒是我多心了,看来汉国,还真出了圣君。”
那为首的老者在打量了一番刘三郎等人后,哈哈一笑。
“圣君难道还能有假?”王二郎有些不满。
刘三郎也是一笑,“我观诸位也是饿了吧,正好我等带了干粮,虽然不多,但匀出一顿给你们还是够的。”
“这如何使得?”为首老者连忙道,“只要兄弟带我等到县城领到粮,老头子我都无以为报了。”
辽国的日子比汉国之前要好上一些。
辽国地处辽西,为半农半牧,牧场却是被辽国上层把持。
他们这些平民百姓,家里也没有什么土地,只能给豪强种地或者放牧。
年景不好,豪强们也不雇牧民了。
恰逢辽国朝廷征发劳役,于边境筑土城以防汉国。
就在前日,劳役的粮食供给居然断了!
没有粮食,又如何有力气干活?
被逼无奈之下,老者只能带着自己村里的人逃役。
正好汉国这边,传出天降圣君,为百姓放出赈济粮的事。
怀着忐忑的心情,从羊肠小道中,越过汉境,却在此地迷了路。
“此处到受降城尚还有十多里,若饿着肚子,休息不好,明日又哪来的力气上路?”
刘三郎像是没有听到般,从自己的背囊中,取出了七个人的分量。
王二郎见状,连忙道:“三郎,都是一个村的,好事岂能让你一个人做了?”
说完,他又招呼众人,“都是苦命人,大伙儿随我各拿出一顿口粮给这些辽国兄弟如何?”
“都依两位哥哥的。”
刘家汉子们也是热心肠,没有一人拒绝。
在他们看来,这些粮食本就是圣君赐下的,他们也当学圣君接济苦难才是。
那老者也没有继续坚持,毕竟大家伙两天都没有吃饭了,饿得前胸贴后背。
接过干粮,也没有水,就这么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莫吃得太急,待会儿噎着。”刘三郎提醒了一句,“诸位辽国兄弟,等到了受降城,何止这点吃的。”
“还什么辽国?以后我等就是汉国人!”
“就是,那辽王只知道压榨百姓,这么多年来,兵役劳役上税,咱们一样不少,那辽国朝廷,又给了咱们啥?”
“现在连做劳役那口吃的都不给,我等还有什么盼头?”
“要说你们汉国王上,还真当得起这圣君之名,我听说,连乌桓都被汉王打得称臣了?”
辽国众人在进食期间,还不忘七嘴八舌地询问。
“何止是称臣?那乌桓王,都被圣君活捉,自愿削去王号!”
“那圣君身边,有两位猛将,皆擒一杆方天画戟,于万军中无人能敌!”
“何至如此,我亲眼看到,这两位将军射术惊人,百步之外,箭无虚发!”
刘家村众人你一嘴我一嘴说着,好似自己亲自参与了那场战役。
“圣君手下,竟有如此猛将?”辽国众人瞬间听得入迷。
“你都说是圣君了,那可是天神下凡,哪能没几个天兵天将助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